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西医研究与中医发现

[日期:2011-11-02] 来源:  作者:王天福 [字体: ]

      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西医认为中医对疾病的判断是不科学的,中医认为西医在治疗上治标不治本,中医和西医究竟谁是谁非,近年来在工作中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在当今判断一切医学是否为科学都要比照西医的标准的呼声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西医的科学性进行解剖,以探讨这种比照参照系的科学性。本人不避浅陋,综合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医的逻辑原理

西医作为一门应用技术,与其它技术学科一样,都应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文化的成果和原理。

      我们指一门学科为科学,通常是指这门学科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使用演绎推理,任何不是弱智的人依靠公式、定理或定律进行这种演绎推理都能够得出相同的、确切无误的结果,而技术学科则大多数使用归纳推理,即使技术学科它的研究方法具有许多科学性,但就其结果来说,并非是确切无误的,而是存在偏差概率。

      我们不排除西医的基础学科某些方面,应用了演绎逻辑推理,但是在临床诊断和药理学上则多使用归纳逻辑推理。这种归纳是通过一定量的实验或试验进行概率统计,总结一条“经验”公式。例如,西医的生化诊断指标都是先对一定样本的人群进行提取检验物,统计其阳性率的;药理学上的双盲试验,也是对一定量的样本进行服药试验,以统计它的疗效概率的。然后,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以这种概率统计上得出的结果作为大前提进行演绎推理,诊断疾病、给病人处方。

      我们说西医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应用技术,首先因为它的演绎逻辑大前提是使用概率统计归纳得出的结论,这种大前提尽管有些具普遍性但并非是准确无误的,这种演绎推出的结果即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是错误,正确与错误也存在概率。其次是,正因为前条原因,西医在临床上进行演绎逻辑推理时,为保证诊断准确性,往往使用多个大前提,即使用多个检查化验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严格地说,这种多个大前提的推理仍为归纳推理),例如诊断鼻咽癌就使用组织切片、MRI影像、EB病毒及其滴度等指标,这种多个大前提的演绎所得出的结论医界认为比单一大前提所得出的结论准确性可靠些,但仍然存在误差,因为这种推理变成多元非线性的推理,况且根据数学原理,小于1的数相乘的个数越多,得出的结果(积)越小,故诊断指标使用得越来,误差概率反而增大,即误诊几率增大,正如《别让医生杀了你》作者所说:任何健康人士,只要接受20项的西医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有病。举例来说,如果组织活检、MRI影像、EB病毒血清及其滴度指标阳性率并非100%(事实上西医的诊断指标也罕有阳性率100%的),假设有个病人活检阴性,但MRI影像、VCA-IgA抗体阳性并且滴度很高,这个病人是鼻咽癌吗?很多时候,需要专家会诊(要专家不要普通医生会诊这本身就说明经验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对这多个指标演绎出来的结果是否可靠进行论证。例如,我有个同事陈某低烧一月余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查,结果有的医生认为是鼻咽癌,有的医生则反对,最后7个专家会诊,以投票形式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赞成与反对票最后是4:3,以鼻咽癌进行治疗。

      即使排除了检测仪器本身运作的偏差,按照数理,西医在临床诊断中,只要使用的指标阳性率小于1就可能存在误诊(何况西医一些指标并不与病种是一一对应关系,即存在多种病均有同一生化指标的变化的现象,不具有排它性,)。根据西医的这种逻辑推理原理,我们认为,西医在诊断上、用药上仍然少不了经验,乃为一门应用技术,很难说它是一门靠演绎推理的科学。

      我们还可以比照土木工程这门技术学科来说明西医是门技术而非科学。现代的土木工程学科,使用的生产、检测仪器、手段今非昔比,其测量、检测的精确度和效率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否就可以说明它是门科学呢?这得从其结构设计原理进行解剖。土木工程学与西医一样,使用概率统计学的原理进行结构试验,从对大量(物理学根本就不需要成千上万个试验,可是它却科科学学,这本身就说明了归纳与演绎推理的不同)的分组钢筋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的力学数据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公式(统计学上叫回归公式,分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再以这条回归经验公式指导生产实践中的结构设计,高楼大厦就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土木工程学科称这条回归公式为“经验”公式,以区别于数学、物理学上依靠演绎逻辑推理出的公式、定理、定律,因为经验公式所设计出来的结构其受力与实际毕竟存在偏差。再,土木工程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钢筋混凝土是由碎石、砂、水泥和水组成,原材料成分多样,结构的强度与原材料的质量及其配合比例有关,即强度与原材料及其配合比关系是一个多元函数,在施工中要准确做出混凝土设计强度是非常困难的。这与医学一样,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是由多个器官、组织组成,各组织、器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要准确界定其各自的功能、判断所有有关器官和组织对疾病影响大小是非常困难的。混凝土是死物,尚且如此难研究清楚,何况活着的人呢?

二、西医病理

西医在对单一疾病进行研究时,尚存在许多疾病病因未明这一情况,对多病种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更缺乏研究。事实上,西医在临床治疗上,大多数属于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姑息疗法或其它疗法,对因疗法比较少。既非对因治疗,我们认为它是属于技术性的而非科学性的治疗。更何况病因有可能是多元因素的,且疾病之间有可能存在生克乘侮关系(继发性疾病可理解为“生”,如肾病、心脏病可引起高血压;肺心病是否可理解为“乘”或“侮”?)。若然,此时疾病的因果关系变为非一一对应关系,那么西医更难做到科学性的对因治疗。

何祚庥、方舟子说中医搞不清楚病因,是乱治、误治,甚至是没资格治病。然而,目前西医对95%以上的疾病(包括一些常见病和绝大部分慢性病,不常见的疾病,例如流行时的非典就更不用说)的病因都未搞清楚,即使有的疾病病因搞清楚了也不一定有西药对因治疗,以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西医岂不也是乱治、误治?

三、西医生理

西医解说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时,往往是单独进行解释的。西医书上所说的系统,多数时候只解释各子系统的器官或组织的分工,而对这些子系统或器官没有联系也没有统合,看不出各器官间、子系统之间的互相协助和配合。大凡系统,系统内必然既存在分工又存在协作。但西医的生理研究只注重研究分工却对协作欠缺研究(对于尸体研究其分工尚还容易,要对活着的人研究清楚协作机制恐怕还有遥远的路要走)。人的某一项生理功能,往往依靠多器官、多个子系统互相协作完成的。例如消化功能,就有可能是由神经系统指令,胃、小肠、肝胆、内分泌等器官或子系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而西医的生理学解说却未达到透彻地分析人体内各种功能完成系统性机制这一层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四、西医药理

最使西医人引以为科学自豪的当算方舟子“业余医学家”所鼓吹的“双盲试验”。但是,双盲试验仍属一种概率统计方法,其统计得出的结果仍属归纳推理。何况,双盲试验其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并非无懈可击:

(一)双盲试验所归纳得出的概率,准确度取决于样本大小。按统计学原理,统计结果准确度与所取样本大小成正比。到底要取多大的样本其统计结果才接近真实值?一种药,不可能叫全球60亿人都去尝试,也不可能叫全球所有同病种的人去尝试,那么应该取多少病人尝试所得出的结果才接近真实值呢?恐怕谁也讲不清楚。西药双盲试验如果要得出“有效”的依据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它的毒副作用数据,仅靠几百例的实验观察远远反映不了真实概率。

(二)双盲试验还受试验的时间的影响。治疗上讲疗程就是时间长短问题。正如《别让医生杀了你》作者所说,西医缺乏对药物应用疗程的研究。事实上,疗程过短,有的病人不得其治,影响疗效;疗程过长又会产生毒副作用。对不同的病人其疗程应为多长时间才合理呢?没有人说得清楚。

(三)双盲试验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使用双盲试验目的是排除心理作用,但往往只排除了医生的心理影响而无法排除病人的心理作用影响。如有的肿瘤病人就是被吓死的,对于这类心理承受弱的病人,心理作用可能抵销了其治疗作用,反之,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这类病人,则有可能增加了积极的影响因素。那些废中医派人士认为对照的安慰剂有心理暗示作用而试验药物无心理安慰作用是根本不合逻辑的。因为病人根本就不知道哪是安慰剂,哪是试验药物,都存在“这种药可能会治好我的病”的心理自慰。

(四)双盲试验是使用单一药物对单一病种进行试验的,而在临床实践中,病人经常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包括单一病种病人服多种药物,也包括患两种以上疾病的人服多种药物,此时药物各自效果如何,它们相互作用起抵销还是起协同作用?西医没对二种以上药物同时服用进行双盲试验,那么其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实践有什么意义呢?

(五)双盲试验的用药剂量也对疗效产生影响。同一剂量,对部分病人可能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对部分病人可能剂量过大,产生了毒副作用,反而削弱或抵销了治疗的积极作用。医生在实际临床中调整剂量,其“科学”依据并没有经过双盲试验。

(六)一种药物双盲试验是否已经排除了环境、气候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五、西医临床上的随意性

(一)治疗方案的随意:比如广州日报载有个人得了肿瘤病,看外科医生,他建议病人行手术;去看内科医生,他建议病人化疗;去看放射科,他建议病人进行放疗。最后记者的结论是:十个医生十个治疗方案,寿命长短取决于看第一个医生,他是否有经验地全面考虑病人的病情而采取综合治疗。

(二)西医在临床用药上的随意性。用什么药、剂量多少随不同医生而异。

医学许多情况下仍然脱离不了经验,不同的医生其阅历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案、用药品种、剂量不同。我们很难说,西医在临床上已经排除经验因素的影响。即使对于一些已经规范了治疗方案的病种,其公式化的治疗方案对不同病人来说仍然是不科学的,并且经验不同的医生也会对其进行某些方面的调整。

综上所述,目前的西医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我们认为,西医的技术、经验成分仍远远大于科学成分。再说,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且是活动变化着的,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研究对象,医学试图寻找到一条可以进行演绎推理的公式、定理、定律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医学没必要以解释疾病为目的,而应以治疗、解除人类痛苦为目的,“医学没必要拜倒在科学主义的脚下”(陆广莘)。再,如果说,依靠经验治病的中医要被消灭、打倒、取消,那西医是否也应接受同样的标准?此外如方舟子所说,凡是非科学的东西都是伪科学,都应消灭,那么这次中国气象局没有预测到雪灾,气象学这门含有大量经验成分的技术(非科学)是否也是伪科学?是否与文化、哲学、艺术、中医等一并消灭?

现代西医在实践上存在着局限和在理论上存在着矛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可得出生命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这一全新的结论。由于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是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因此当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状态时便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这就是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由此我们可找到疾病产生的外因与内因,从而得出远离疾病的方法就是“生命的机体在于运动,生命的灵魂在于和谐”。 
  关键词: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 对立统一体 自动调节 阴阳平衡 
  一、现代西医在实践中的局限和在理论上的矛盾 
  疾病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西医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机体组织的病变导致了疾病的产生,因而现代西医一般是通过杀菌消毒或者用手术的方法切除病变的机体组织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西医用这种治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而且其治疗手段也由最初的手术刀发展到现在的激光刀、伽玛刀、细胞刀。不过,虽然现代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种疑难疾病也日益顽固,比如,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机体组织后往往还会在这个部位继续长出一些病变的机体组织来,这样经常动手术的病人的躯体就变成了专门生产病变机体组织的“加工厂”了,因而现代西医的这些治疗方法已经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了。而且,在众多疾病种类中有一类是由于人的后天心理及精神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如果按照现代西医对生命的认识:人的意识(即心理及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神经细胞,但是人大脑内的心理及精神因素的影响为什么能使大脑以外的躯体产生病变呢?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干呢?因此,如果把生命的“自我”放在大脑里,我们还根本不能从人的大脑里的心理及精神活动与大脑外躯体的病变之间找到一种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但是实际上大脑与大脑外的躯体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本上是浑然一体的,这样我们便不能为这类疾病的产生机理找到一种理论依据。
  现代西医之所以产生了实践上的局限和理论上的矛盾是由于它对人体的片面认识造成的,现代西医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的,它用分解的方法按功能把人体划分为几大系统,每个系统又由一些组织器官组成,而且对人体局部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作了深入的研究,甚至已经探索到了分子原子的水平,但是,如果我们把现代西医研究人体过程中凡是研究过的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东西组合起来却只是一个只有构件却没有意识不能运转的废机器,绝不会是一个各部分能够统一协调地发生动作而且具有意识的生命,因此,现代西医还并没有认识清生命的本质,这样它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也是肤浅的,其实它只认识到了疾病产生的看得见的外因,还并没有触及到更深一层的看不见的内因。
  二、一个全新的结论――-人体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1)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或者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就是被当今人们捧为金科玉律的能量守恒定律,然而,这个现代科学的根基现在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管人体作功过程有多复杂,我们可以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人体系统来研究。虽然从长时间范围看,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是,由于人体对外作功时与外界环境没有其它的能量交换,即人体在对外作功这个时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系统对外作功,这个系统必然从外界吸收热量或者其内能减少。首先,人体系统对外作功后组成人体组织的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即人体系统的内能并没有减少。其次,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不可能自动地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但一般情况下人体温度高于人体周围空气的温度。因此,人体系统对外作功所需能量不可能从空气中吸收热能而来,而且,人体反而还时时刻刻向空气中释放能量。由此看来,提供人体系统对外作功所需的能量就不知从何而来。
  或许有人认为人体对外作功所需的能量是人体脂肪、蛋白质、糖类等化学能或生物电、生物磁等生物能提供的。但是,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人体对外作功后机体组织的内能并没有减少,因此人体的脂肪、蛋白质,糖类等化学能不可能直接提供人体对外作功的能量,那么就只有可能通过其转化,即在化学分解反应中分子的化学键断裂产生热能。但是,在现在所掌握的现代物理知识领域内,要把热能通过作功直接转化为机械能只能通过物质的热膨胀属性来达到,对人体作功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人体对外作功(如激烈运动)时所产生的大量热能只是人体对外作功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属能量,就好象机械作功时由于机械之间的相互磨擦作用而产生的热能一样。
  其次,我们从功与能转换的角度来看,作功是与大量粒子的定向运动相联系的,而系统的内能是大量粒子作无序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粒子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势能的总和,是与大量粒子的无序运动相联系的,功能够自发地转化为能而能不能够自发地转化为功,功与能转换方向只能自动地沿着有序到无序,即无序性增加的方向进行,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推论。因此,如果人体对外作功所需的能量是由脂肪、蛋白质、糖类等转化的热能提供的,那么功与能转换的方向就是向着有序性增加的方向进行,这违反了物理学的根本规律。同理,人体中的生物电、生物磁存在于机体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无序能量,因而也不可能转化成人体对外作功的有序能量。
  最后,我们以一个机体组织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正常成年人为例来估算:已知大米的热量值为3600千卡/千克,把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的所有食物的热量值换算成大米的热量值,则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1.3斤大米,正常人的消化吸收率大约为85%,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一天内所需食物产生的热能为Q=1/2×1.3×3600×85%×4.2=8354千焦。另外,一个正常成年人的体重大约为60公斤,机体组织密度大约等于水的密度,从而可以计算出其体积,然后再估算出其表面积F大约为1.5M2。人体组织通过辐射和空气对流传热时其传热系数大约为5.3W/M2℃,人体体温大约为37℃,为了排除气温过低时衣服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和气温过高时汗水的蒸发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因而设外界气温为25℃,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一天86400秒内通过其体表的辐射和空气对流所释放的热量为:Q=KFΔT=8242.5千焦,这和8354千焦基本上相等。但是,人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还必须每天86400秒内时时刻刻都进行血液循环及微循环,呼吸活动,消化活动及其它各种生命活动等对内作功,而且还要进行白天十多个小时的各种体力活动等对外作功,那么,这么多的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奥秘所在。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我们都可得出生命的能量在现代科学极其有限的理论体系所认识的已知世界里并不守恒的结论。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生命作功的能量简化为与作功密切相关的力来研究。那么,力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物理学认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存在,必然存在着施力体与受力体,而且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总是等大反向的。这条理论能把非生命物的一些表面现象解释清,比如,无论怎样复杂的一台机器,当它运转起来后,我们通过受力分析就可以找到使它运转的动力的源泉,但是,如果用这条理论来解释生命的作功现象就无能为力了。比如人对自己作功中的举手投足乃至每个细微的动作,我们无论如何作受力分析都找不出使人的机体组织发生动作的动力源泉,也找不到哪个部分是施力体,哪个部分是受力体,发生动作的部位看起来好象既是施力体又是受力体。
综上所述,由于生命的能量在现代科学极其有限的理论体系所认识的已知世界里并不守恒,而由分子原子等粒子组成的生命有机体不可能提供这个不守恒的能量,因此,在生命体中除了生命有机体外必然还存在着一种与生命有机体有本质区别的东西,它是生命产生能量的源泉,也是生命遗传信息和记忆信息的载体,因而它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身,生命物质表现出来的区别于非生命物质的所有现象都是它在其中起作用。由于它的能量和信息的属性,因而我们可把它命名为“生命能量信息体”。
  当我们得出生命是由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结论后,我们将发现生命的存在方式恰好符合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都是由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否定,而且同时还相互依存、相互同一,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将消失。同理,生命也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处于一种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当生命失去生命有机体或生命能量信息体的任何一方时生命将不再存在,这正好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三、生命能量信息体与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在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上的比较:
  生命能量信息体的存在方式怎样呢?由于守恒事物(如三维物质)都是有大小远近之分,有量的差别的,因此不守恒事物只能是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它超越空间无大小远近的差别,“大小远近”这些具有量的性质的东西对它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由于它没有量的差别,它被无限分割下去时丝毫不会影响它的整个性质,这是一种符合逻辑必然性的判断。但是,虽然不守恒事物由于这些独特的性质我们不能象三维物质一样观测到它或者捕捉到它,但它并不等于什么也没有的“无”,它和具有量的差别的三维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它超越空间独立于具有量的差别的三维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正是由于不守恒事物具有这些独特的性质,不守恒事物才通过物质世界中的物质作为载体表现出不守恒现象。
  我们再来比较不守恒事物--生命能量信息体的存在方式与老子的《道德经》中作为世界本原的“道”的存在方式的异同:在《道德经》中,老子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他在第二十五章中是这样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那么,作为世界本原的“道”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好几个章节均有描述。比如在第二十一章是这样描述的:“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又比如在第四十二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再比如在第十四章中是这样描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不过,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方式是很难描述的,他在《道德经》第一章里这样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老子对“道”的存在方式的描述基本上都是从三维物质世界的角度对它的一种形容,但还是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存在方式,因此他在第四十章里干脆又这样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认为“道”是一种“无”,显然,从前面几章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个“无”并非什么东西也没有,而是有着丰富内容的,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前述几章中“道”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概括,当然也是使用一种形容的描述方法。通过比较“道”的存在方式与生命能量信息体的存在方式,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存在方式虽然在描述上有一定差异,但实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超越空间独立于具有量的差别的三维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只不过一个是世界的本原,而另一个是生命的本原。
  最后,老子还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道”的运行方式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他在《道德经》中的好几个章节均有描述,比如在第三十七章中是这样描述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那么,作为世界本原的“道”的运行方式为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呢?这是由于“道”特殊的存在方式所决定的:“道”在创造万物的过程中表面上看起来它是无所作为的,因为它并没有三维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有所作为的时表现出来的从三维物质空间的某一部位向某一部位发生作用的现象,这是它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所决定了的。但是“道”的无为又并不是真的停止不动,无所作为,它是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着,作为着,世界万物都是通过它的运动被它创造出来的,因而它又是无不为的,这是它的能量属性所决定了的。
同理,作为生命本原的生命能量信息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也是以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进行的,说它无为,是因为它并不存在三维物质世界里所表现出来的从生命有机体的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调控现象,这是生命能量信息体没有大小远近等量的差别的性质所决定了的;说它无不为,是因为生命活动过程中蛋白质的加工合成,细胞的分裂,生命体中几大系统有条不紊的协调运转,生命的记忆、思维及运动作功等一系列区别于非生命物质现象的复杂过程无一例外都是它在背后支配着、控制着,这是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量属性所决定了的。 
  四、人体自动调节现象及其作用机理(2) 
  生命世界里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自动调节现象,自动调节现象是指生命体自动地恢复原来状态或者为了生存自动地改变机体结构以适应生存的现象。比如,我们对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会自动调节,当外界非常寒冷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打寒颤以产生大量的热量来抵抗寒冷,当外界气温较高时我们的毛细孔便会自动扩张,身体里的水分通过它渗透到体表外蒸发以散发热量。又比如,组成人体组织的各种成份的比例一般都是相对固定的,当抽血后人体会逐渐地自动造血以维持原来的比例,因而经常献血的人其体内的血液并不会比一般人少。又比如,人体组织受伤后伤口会逐渐地自动愈合,甚至骨折后通过手术的连接也能逐渐地自动长得连在一起。再比如,身体瘦弱的人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逐渐变得更加发达,身体更加强壮。当然,不仅仅是人,几乎所有生命者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种现象。比如在低等动物生命里的再生现象,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长出一只来,蚯蚓被从中间截成两段后每一段却还能长成一只有头有尾的蚯蚓。又比如,一些水里的微生物在有O2的情况下表现为好氧呼吸,而在无O2的情况下却转为厌氧呼吸。
  那么,生命自动调节现象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如前所述,由于人体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一般情况下,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处于一种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我们先来分析生命自动调节现象中生命自动地恢复原来状况的情况,以伤口愈合或机体再生现象为例来作分析说明:当生命的有机体出现伤口或者被截去一小部分时,生命的另一组成部分--生命能量信息体由于它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决定,它并不会因为生命有机体的损伤而损失减少,它仍将是一个完整无缺的无空间结构的整体,这样,损伤的生命有机体和完整无缺的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就打破了原来的动态平衡状态,但是,如前所述,由于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特性,因此,生命能量信息体和损伤的生命有机体之间必将通过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再次逐渐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样损伤的生命有机体便复原了。
  我们再来分析生命自动调节现象中生命为了生存自动地改变机体结构以适应生存的现象,以人体体育锻炼为例来作分析说明:当人体进行体育锻炼时必将产生瘦弱的肌体不能胜任繁重的体育锻炼的生存矛盾,也就是瘦弱的肌体和生存环境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适应)状态,为了生存,生命有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将促使生命能量信息体通过其能动性向着更加适应体育锻炼的方向发生质变,这样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就打破了原来的动态平衡状态,又由于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特性,因而发生了质变的生命能量信息体与生命有机体之间必将通过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逐渐再次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样人体的肌肉就变得更加发达了,从而使人体与它的生存环境再次处于一种平衡(适应)状态。当然,以上所述在理论上生命能量信息体和生命有机体的变化存在一种时间先后关系,但在实际过程中它们的变化都是靠相互作用点点滴滴地累积而成的,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时间先后。因此,生命自动调节的作用机理实质上是由于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相互依存的特性,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由非动态平衡状态(指生命体内部的不平衡和生命体与它的生存环境的不平衡)通过它们之间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向动态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通过生命内部的自动调节生命体将更加适应于它的生存环境。
  当我们分析了人体自动调节现象的作用机理后,我们对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机理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命能量信息体通过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自动调节着人体内部的微观组织结构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因而有些较轻微的疾病不须经过药物治疗也会自动康复,即生命体本身就表现出一定的自愈力,而且就是那些经过了药物治疗而痊愈的疾病也莫不是依靠药物与人的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动性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没有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动作用,仅仅单靠药物是无论如何也治不好病的,因此,在疾病的痊愈过程中,生命能量信息体的能动作用是起主导作用,而药物仅仅是起个辅助作用,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辅助作用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太极图对生命自动调节现象的作用机理的解释:
  为了对生命自动调节现象的作用机理分析起来更加形象而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借用道家的太极图所表达出来的阴阳学说理论来作分析说明。道家的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类似鱼状的图形相拥抱而成的圆状图形,其图如下: 
  这个简陋的图形却基本上概括了道家的生命科学观,比如,从静态看它表达出了生命的存在之理:一黑一白两个类似鱼状的图形相拥抱而成一个圆状图形表示生命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从动态看它又表达出了生命自动调节现象的作用机理:我们从旋转的角度来看这两个鱼状图形相互之间的变化情况,从一个鱼状图形的鱼尾开始是逐渐增大的,当还没有增大到极限(鱼头)时,这时另一个鱼的鱼尾又紧接着开始,然后逐渐增大;反之,当我们再反个向旋转地看这两个鱼状图形时,从一个鱼状图形的鱼头开始是逐渐减小的,当还没有减小到极限(鱼尾)时,这时另一个鱼的鱼头又紧接着开始,然后逐渐减小。上述的图形变化过程表明:当生命体中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某一个的势力增强了,另一个的势力也会跟着增强,反之,当生命体中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某一个的势力减弱了,另一个的势力也会跟着减弱,即它们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带动现象,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带动生命体总是不断地趋于动态平衡状态而非远离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地相互带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前述的生命自动调节现象。当然,如前所述,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相互带动现象是由于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依存的特性所决定了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结果是它们之间总是趋于动态平衡状态。
  另外,上述的太极图的两个鱼状图形相互之间的变化情况在道家的阴阳学说里面是另外一种说法,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不过,我们从太极图里可以看出,从一个鱼状图形的鱼尾开始是逐渐增大的,但是它并非增大到了极限另一个鱼状图形的鱼尾才开始,它是还没有增大到极限另一个鱼状图形的鱼尾就开始了并紧接着再增大,而且在生命自动调节现象中,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也并非是某一个的势力达到极限后另一个才跟着发展变化,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此,道家阴阳学说里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说法还需要作一点修正。
  六、太极图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
  我们来分析人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在不同的势力对比条件下整个生命体的生存状况,为了分析起来更加形象而容易理解,我们再借用道家的太极图所表达出来的阴阳学说理论来作分析说明。要分析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先在圆状图形的圆心处画一条垂直于曲线的直径,然后再画数根平行于这个直径的直线,在圆状图形的直径处阴阳两种势力相等,这时阴阳结合体的整体势力最强(因直径最长),随着向垂直于这个直径的方向推进,阴阳结合体中的阴阳两种势力悬殊越来越大,阴阳结合体的整体势力却越来越弱,以致于消失。这表明阴阳结合体中的阴阳两种势力趋于平衡时,阴阳结合体有利于发展,阴阳两种势力远离平衡时,阴阳结合体趋于消亡,这个哲学原理在生命现象里的外在表现就是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当然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里阴和阳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它还包含着更加广泛的内容,从而形成了阴阳两大范畴。
  我们如果只从一个抽象的图形就得出阴阳平衡理论或许还显得有点牵强,但我们如果从生命特殊的存在方式也可以分析出阴阳平衡理论来:由于生命是由时时刻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并不是象非生命物质之间的静态的相互依存,而是它们之间在时时刻刻相互作用条件下的相互依存,而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是象非生命物质之间的硬碰硬的相互作用,而是它们之间在相互依存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因此,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是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并且两方之间时时刻刻相互发生作用,否则生命将不成为生命。这样,当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处于动态平衡时,这个动态平衡将有利于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从而又有利于它们之间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这样整个生命体将趋于生存。但是,当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过度地偏离动态平衡时,这将打破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状态,从而又会不利于它们之间时时刻刻的相互作用,这样整个生命体将趋于消亡。同理,中医理论里的表征人体内部状况的阴阳两大辩证范畴也应时时刻刻处于平衡状态才能有利于人体健康。正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另外, 如果我们从太极图的一个鱼状图形的鱼尾看到鱼头,这是蛹动着增大的,这表明了生命内部的运动发展轨迹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蛹动方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而且,圆状图形中的一条曲线(而非其它)使鱼状图形均匀地增大,这又表明生命内部的运动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在量上均匀地增加和在时间上相对延长。生命体内部运动发展的循序渐进过程实际上是上述的阴阳平衡机制在起作用,因为,当生命要从一个动态平衡变化到另一个动态平衡时,如果以一种跳跃的方式一步到位的话是必然要违反阴阳平衡机制的,因此这个中间过程就只能通过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一系列的动态平衡的累加而逐步完成。而且,生命表现出来的一些实际现象也证明生命内部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循序渐进过程的,比如,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度是没有锻炼效果的,如果使体育锻炼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如前所述,当生命体中的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某一个的势力增强了,另一个的势力也会跟着增强,反之,当生命体中的生命有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之间的某一个的势力减弱了,另一个的势力也会跟着减弱,即它们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带动现象,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带动生命体总是不断地趋于动态平衡状态而非远离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生命有机体与生命能量信息体地相互带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前述的生命自动调节现象。这实际上也是上述的生命体内的阴阳平衡机制在起作用。 

贴  中华民族在这四项伟大的发明之外,还有一项更伟大的发明,那就是中华的国粹——中医学。如果要说意义的话,也许中医学对未来人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前四项发明,因为它将是人类告别纯物质文明,走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桥梁、一座里程碑。

  在本世纪初期以前,古老的中医学尽管有无数的病例可以证明其有无比的价值,但在有些方面不完全符合现代西方科学的“规则”,故而被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这也难怪,用现代科学是无法规范中医学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中医是内科还是外科?如果说它是内科,可中医往往离不开推拿与针灸;如果说它是外科吧,可中医又涉及汤剂。这就让那些办事很认真的外国人感到为难,因为西方基本上没有内科外科混为一体的医学模式,怎么看中医也不符合规则,美国就规定:凡进行针灸的,必须有外科行医执照。

  另一方面,中医从头到脚散发着西方人不能忍受的迷信气味。例如,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就说:“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而且中医普遍有“医者,《易》也”的说法。《易》是什么呢?它就是《易经》啊!说起《易经》,那可是了不得的,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卜巫之书,就是从前巫师用的经典之作,是彻头彻尾的迷信。再看中医的架式,治病先要望、闻、问、切,望是什么,了就是相面顺,中医满嘴的精气、阴阳,西方人就是想破了脑袋也不会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这类词句绝对是不能翻译的。于是,如来承认了中医,那无疑要承认许多稀奇古怪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在西方人看来又散发着迷信的臭气。

  中医学还有一个特点令西方科学不满意,那就是它的经验性,或者说它的主观性。中医的医就是“意”,这个意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性。比如,像把脉这种事,那就全凭经验,同样的浮脉或洪脉,它主什么病,虽然有一些医书的根据,但更多的却是凭经验,凭感觉,这里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语达。这与西方实证性的规则是不相符的。

  更成问题的是关于中医的来源问题。西医学的源头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它是来源于生理解剖学。而中医的来源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有人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劳动过程中积累而成的。比如说,有一个人上山割破了手,他偶尔抓起一把草按上去,鲜血马上不流了,所以知道此草有止血的功能等等。但这个解释很难令人信服,最主要的是它没有实证性,因此当然很难被西方现代科学接受。

  西方现代科学不承认中医学那该怎么办呢?中国人采取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中医的理论猛劲往西医上靠,你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经络吗?那好办,我把经络说成是血液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不就行了吗?第二种是把中药还原成化学成分,你不是不懂中医的汤剂吗?那也好办,我把汤剂还原成你知道的普通化学分子式。许多人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中西医结合”,实际上,这样结合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的怪物。

  比如说,近几十年我们发明了中医化学,即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也就是说,把中医最终还原为西医学,将草木、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中药最终以化学分子式来体现。这种方法合适吗?化学的配方可以完全还原中成药的疗效吗?如果能,那也就无所谓中医和西医了。中国人用这种方法试图弥补中药药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大错而特错,这对中药根本于事无补,甚至我们是在出卖自己的医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有一剂“当归补血汤”,用黄芪和当归组方,它是根据中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生于无形之气”的原理,实际上并不是补血而是补气。如果要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说明药理,那么你就必须解释什么是“气”,这个“气”相对应的是西医中的哪个东西,这个“气”与血又有什么重要的关系,黄芪中哪一种化学成分与“气”的哪一个部分发生作用。如果解释不了“气”,那么即使把当归和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再清楚,同样无法说明中药的药理。

  大家知道,中医的单方并不多,在实际中使用的大多是复方,《黄帝内经》载方13,《伤寒论》载方113,《本草纲目》载方11000,绝大多数都是复方。中药的复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复方的配合,治病只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扶持正气。那么何为阴阳平衡?何为正气、邪气、清气、浊气、病气?在西医贫乏的词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语词。那么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复方,你最终想说明什么?再说,每一种中药中都有几十种,甚至百种化学成分,比如山植的化学成分就有七十余种,这样算下来,一副汤剂就很可能有上百种。上千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又是如何体现君、臣、佐、使原则的?化学检测的方法可以回答得了吗?

  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直接体现在中药里,比如说,按照中医的观点,立秋前后许多药物性质是完全不同,早一天采摘和迟一天采摘区别很大,那么这种差别能体现在中药化学检测中吗?一种草药在立秋前和立秋后它的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吗?同时,中医用药的时令性也很强,同样一种病秋季的用药与初春的用药在原则上就有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西医所没有的,同样一种化学药品使用时一般也不分时令、季节、地理环境。

  事实上,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中药药理的做法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它或许可以在几剂中医复方中有用,但却不能概括整个中医药。

  比如说,中医的用药大部分是口服,也有一些外用的,但却从来没有静脉注射的,打针这玩艺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发现,将中医提取出的化学成分改为西医静脉注射法,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这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将中药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处理是没有效果的。

  再者,现代西方医学的化学分析法并不是万能的,尤其对于中药而言更是如此。有的中药对动物没有丝毫疗效,但对人却有疗效;有的则是对人无效,而对动物有效。这样一来,研究西医常用的动物试验法就失去了作用,基本堵死了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路子。

  还有一点,根据西医的观点,只有那些有生物活性指标的化学成分才有治疗的功能,才能被分析研究。可实际上,许多的中药并没有生物活性指标,但它们恰恰可以治病,这与西医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可见,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说明中医药,基本上属于瞎胡闹。许多人都因为中医学没有现代科学原则作支撑,所以心里发慌,在骨子里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于是,厚着脸皮硬往西医上靠,认为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成为科学。这是多么可悲的想法!中医存在的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承认,西医没有这个资格,早在现代科学产生的几千年前,中医就是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在人类医学史上更有发言权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

  从中医学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与西医学走的是两条路,如果硬要区分出谁高谁低的话,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说:中医学在整体上要高出西医学一大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老的中医里有许多是西医或现代科学根本解释不了的东西,更气人的是,不论你解释得了还是解释不了,中医一直在有效地使用着,你说到底是谁先进谁落后呢?

  比如说经络学吧。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医是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

  有报道说,中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00年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

  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

  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知,因为机体气化是“内外相袭”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篇》。

  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

  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

  中医的“气”是灵魂的推测,也可以从“气”字的甲骨文中得到证实。气在甲骨文中写作“”,于省吾先生认为,这就是中国八卦中乾卦的符号,即三个阳交。乾为天、为大、为生,故甲骨文的气字可以直接理解为生命或生命之本。实际上,甲骨文中的气字还可以理解为数字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气”字同样可以理解为万物生命之源。那么,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甲骨文“气”这个本字的构成也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气”是别人给的,《说文》释“气”云:“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氧即馈也,给也。”这个解释与上古造人神话在解释灵魂的来源时是一致的。值得说明的是,在中国的造人神话中没有神“给气”这个细节,而《说文》中的这个解释恰恰弥补了神话的缺陷。从这一点,我们再一次震惊于世界神话的一致性,再一次感到远古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

  中医的存在恰好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在人类的身体内部确实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存在,这个生命体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精神生命体。它不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而将自己的生命化为无形之中。如果说肉体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证据,那么,经络就是精神生命存在的证据。中医从根本原则上是站在精神生命体与肉体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它调节着肉体与精神的相互平衡,而最终它关注的并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为精神生命服务的。

  我们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中草药治病的机理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矾理决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将中草药还原为化学分子思想是错误的。中草药中一定有精神生命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也不体现为化学分子结构。举一例子,古老的中医学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指的是药物配伍上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在现代科学里找不到依据,如,“甘草不能配甘遂”,但用兔子做试验时,未发现任何反常的现象,心跳、体温、瞳孔、肠胃均属正常。再比如,“半夏贝母反乌头”,在药理试验时也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原则所针对的并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生命,意思是说:如此的配伍会伤害精神生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