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点击:1377
› 查看帖子
洪昭光教授是怎样深谙医道并使大众欢迎呢?
游客 1

拿洪大夫自己的话说,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阴”。看起来有些突然,其实事情早就开始做了,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洪大夫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美国进修预防医学回来后,在心肺中心流行病研究室时就十分关心大众健康的普及。后来他在安贞医院干部病房,发现许多病人花数万元医疗费治疗的病原来完全可以不治。也就是说,不仅不需要花钱,而且还不需要“遭罪”。于是,他最初先是查房时给病人单独“教练”,怎么得的病,怎么预防,应该注意些什么,把“底”交给病人。当一个人拥有健康时,并不知道健康的重要,对各种卫生防病知识缺乏自觉的要求。然而一旦被疾病打倒,生理和心理上有了损伤,才知道原来健康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病人和病人家属饱尝疾病之苦,都渴望健康知识,听得认真极了。而同病房的病友,也都围上来听。因为讲得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病人出院前,还愿意让洪大夫再讲一次,他又有意多讲一些健康知识。一开始也就是几分钟,逐渐充实内容,越来越长。病人和病人家属边听边记笔记,互相核对,然后抄出来,当成健康教科书。慢慢地,听的人越来越多。病人建议,干脆一块讲,人多点,给整个病房讲,也省得你这么累。于是,这个讲座就成了干部病房的“保留节目”,每个月,为楼上楼下的病人讲一次。许多病人知道后,都想听完课再出院。有时洪大夫外出开会,病人出院还留下电话,嘱咐洪大夫讲课时,一定打电话通知他,他专门来医院听。
  没想到这个并不正规的健康讲座这么受欢迎,出院病人邀请洪大夫到单位去讲,一传十,十传百,都说这个讲座太好了。于是,有通过医院大夫,有通过卫生部门,都来请。洪大夫到总参三部讲过一次,反响强烈。总参二部听说,也坚决要听,他又专门去讲了一次。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直机关也都去讲过。有的单位要组织上千人听,洪大夫认为,健康座谈,一定要座谈的形式,人不能太多,有问有答。好多人要听,满足不了,没听上的人意见大极了,怎么办?那好,500人,不能再多。
  洪大夫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从传播的角度看,个别指导,对症下药,效果当然最好,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大量的时间。大众传播媒介覆盖面广,但又不能将特定的目标人群区分开。例如电视,因为不可能占用黄金时间,以至于收视率并不理想。而演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别指导和大众传媒的缺点,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正规教学方法之一,简便易行,用不着花多少钱。但对演讲者来说比较难,你要吸引听众,除了最生动的例子,除了要对上听众的“胃口”,还有一条,必须允许听众提问题,当场解答,这样才会使演讲达到最佳效果。所以他强调一定要面对面的交流。
  洪大夫在家里也接病人电话,回答病人的问题,反复交代,特别耐心,常常一个电话要讲好长时间。有时爱人方虹要打电话直着急,不得不在家里再安一部电话,专门给他一部电话看病。有时洪大夫放下电话,方虹问刚才是什么人呀?他就发愣,没弄太清楚,反正是病人。清华大学一位老教授住院时听洪大夫讲过一次课,就成了忘年交。不断提建议,听到民间什么好的方子都打电话告诉洪大夫,又是患者又是朋友。就是在这种“教学相长”中,洪大夫的健康讲座越“长”越“丰满”,不仅有他苦思苦想总结出来的健康箴言,有精心配制的简单易行的“秘方”,更有大量说服力极强的临床病例。
   
有人认为这种健康宣传再多也是“小儿科”,看不起。洪大夫不这样认为。他说,医学只有结合老百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了老百姓的健康,我就是要做普及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有很多统计,美国心脑血管病年年下降,而中国却年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在卫生资源方面,我国主要用于医疗,尤其重于事后抢救,而发达国家却是重视教育和事前预防。在全球6亿高血压患者中,中国占了五分之一。每每想到这些,洪大夫就觉得责任重大。只要有邀请,他时间再紧也要挤出时间去宣传。作为国内外医学界知名的学者和心血管、高血压病防治方面的知名专家,他的讲座有很高的权威性。
  洪大夫认为,健康教育要突出以健康为中心,提倡人人参加,主动参与。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与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更多地掌握健康知识,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的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洪大夫说,我是医生,就是要符合老百姓的需要,让老百姓懂得健康常识,只有健康,才能生活质量好。
  1987年至1992年,洪大夫出任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专长心内科、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病,同时他还担任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脑子里有好多东西想写,苦于没时间,讲课,科研评审,开会,接待来访,忙得团团转。但只要中间有一半天“喘息”,他就赶紧写科普文章,节假日也不放过。近年来他除了撰写大量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科普文章,还与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卫生局、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摄制了12集的大型电视教育系列片《让高血压低头》,并经常在电视中进行健康宣传。
  世界卫生组织说过,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在疾病面前,人不能“对着干”,尤其心脏的病,就是瞬间的事,说不行,就不行了。生命本身非常脆弱,只能好好呵护。过去不是有一句老话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自己的身体一定要有个科学态度,身体好,这是最要紧的。尤其上了年纪,要客观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身体情况,别还像年轻时一样拼命。你拼那几天,那几个小时,能做多少事?留得“青山”在,多少总会有点“柴”;没有了“青山”,什么“柴”也没有了。德国一位哲学家说,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没有健康,一切都没有。
  一位60岁左右的病人临出院前,问洪大夫,我这个病要注意点什么。洪大夫问:“你是想死,还是想活?”“当然想活。”“想活?回去后就要按‘四大基石’,好好注意,改变生活方式。想死,你就照老办法干。”病人觉得哪里有这么严重,回去还是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前这个病人心力衰竭猝死了。发生心肌梗死后,相当一部分的心脏组织坏死,即使能抢救过来,也会使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洪大夫说,好比一辆卡车,可以装3吨,你只装2吨半,中速行驶,这辆车可以用上10年。你硬装5吨,还高速行驶,一年车可能就完了。人也一样,超重本来对心脏就是很大负担,加上血压高和没有按时吃药,心脏当然要停止工作了。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人的心态也不平衡了。过去大家齐步走,谁也不比谁富到哪里去。现在不同了,差距拉开,大款遍地。他能有钱,我为什么不能?可是有钱,有钱怎么样?钱再多,没有了健康,又有什么用?西方白领的生活原则是透支金钱,储蓄健康,而我们许多白领却是透支健康,储蓄金钱。洪大夫说,好多人认为金钱最重要,年轻时用命换钱,老了以后用钱买命。你用健康换钱,腰包是鼓了,可身体也坏透了,你不得不用钱去“买”健康,很可能你所有的钱还买不来健康。要知道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江春水向东流,而钱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健康比金钱更重要。一定要健康第一,金钱第二。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就会很清醒,你就能去做许多许多的事情。健康和金钱是天平的两端,千万不要透支健康,储蓄金钱。洪大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大款,手下有8个公司,个人资产就有1.5个亿。在别人看,这位亿万富翁是幸福极了。可惜老天不睁眼,他报了病危,广泛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救是救活了,但他的心脏“皮”太薄,跟牛皮纸一样,只有正常人的五分之一。不能咳嗽,大便也不敢使劲,稍一使劲心脏就要破。年轻轻的,比老头还老头,走路拄个棍,还要小心,怕摔个跟斗,把心脏摔破了,只好成天躺在床上。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帝对他这么不公平,人家78岁还好好的,他才38岁,怎么就得了这么个要命的病?
   
洪大夫说,据我所知,“上帝”很公平。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保健医学的最新成果,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你看你,一天两包烟,顿顿喝酒,烟酒无度。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你天天大吃大喝,所以你的血液黏稠,抽出来立刻就凝固,8小时后,血上面厚厚一层油,典型的高血脂症。你的体重188斤,腰围三尺三寸半,肚子越来越大。你出门坐奥迪,上楼坐电梯,到了办公室还坐着,所以你裤腰超长,血脂超高。再看你带那么多女秘书,你平衡得了她们吗?你今天拉拉小秘的手,心儿就颤抖,你明天拉拉情人的手,血压就往上走。挣了钱你就高兴,赔了钱你就着急,你怎么可能有心理平衡?健康的四大基石你条条对着干,你不心肌梗死,谁心肌梗死?这正好说明上帝公平,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谁违背谁倒霉,谁顺应谁平安。
  正说着,大款的大哥大响了。洪大夫说你看你,大哥大拴在身上,白天晚上都“办公”。现在都这样了,医生给你看病,你手机还在不停地响。你干嘛来了?看病。你要真想看病,就把秘书轰走,手机拿走,别拿健康换钱。钱挣不完,天下的钱也不可能都归你一个人,就是都归了你,你也不会知足。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没有健康,谈不上其他。类似这样现实又生动的例子,在洪大夫的健康讲座里还有不少。
  例如冠心病最怕着急和突然用力,很多人不懂,或搬书,或搬白菜,您少搬点也没事,却偏偏“不自量力”,一次搬好多。一使劲,搬书的心脏停跳,抢救过来成植物人了,四年医药费花去150万。搬白菜的累得呼呼直喘,赶快上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打针吧,这针比金子还贵,金子0.1克才10元,这药0.1克要1.5万,当然效果不错,出院了。咱们算一笔账,50斤白菜6元钱,为了6元钱的白菜,花了6万元的医药费,还差点搭上了命,您看这代价大的。如果有健康知识,知道平常不太活动的人不能突然干重活,完全可以避免。
  洪大夫强调老年人要注意三个“半分钟”:睡觉醒了,不要马上起床,先躺上半分钟,坐起来等半分钟,两腿下垂床沿,再等半分钟。这三个“半分钟”非常重要,医学家从动态心电图上发现,好多人白天好好的,心电图正常,晚上心肌缺血,老是期前收缩。原因就是夜里起床上厕所太快了,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一时供应不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摔倒在地。有的摔破了头,有的摔成骨折,也有的心脏就停跳了。于是,医学家提出三个“半分钟”,就是说,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一点,别那么着急,这样,脑缺血就没有了,猝死、脑中风也就会减少很多。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可以少死很多人。有一次洪大夫讲完,在场的一位老干部当场大哭起来。他就是两年前上厕所,起床快了一点,感觉头晕,第二天半身不遂了。整整在床上躺了8个月,长了褥疮不说,儿子也不再孝顺。他说我早听这节课,早知道这三个“半分钟”,我哪至于受8个月的罪啊。
  看来,把健康的钥匙交到老百姓的手中是多么重要!

re 5:洪昭光教授是怎样深谙医道并使大众欢迎呢?
游客 1
天天听洪老师,一生将不得病!
re 5:洪昭光教授是怎样深谙医道并使大众欢迎呢?
游客 1
学到很多啊!!讲的挺好的!
  • 1/1
  • 1
讨论类别
一周热门回复
  暂时没有相应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