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预防分级
2011-11-1 9:52:56
【摘要】 冠心病是个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工作必须进行两级预防,即一级预防(原发性预防)和二级预防(继发性预防)。一级预防是从儿童(5岁甚至3岁)开始的,对于有易发因素(男在65岁、女在55岁以前发病并有遗传因素)的子女从5岁开始采用以下措施。国外还有报道,父母一方血胆固醇≥6.2mol/L(240mm/dl)的子女,视为“高危子女”,从≥3岁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近年还提出所谓的“三级预防”,是对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销需之间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塞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隐性冠心病
一、隐性冠心病是不易被人察觉的“杀手”
患者平时无症状,自己也不知道已患病。但当跑步、饮酒、过劳、激动、过度吸烟、严重失眠、突遭雨淋、长途旅行或性生活至心脏停搏,或者在此基础上引起冠状动脉栓塞,造成大片心肌坏死,这种病症常能引起猝死。
隐性冠心病患者在安静时做心电图检查,有异常的现象不到1/3。所以,在安静时心电图正常者并不一定没有冠心病,必要时应做诱发试验。正因为冠心病一般无症状,故多数人均未采取防范措施,甚至照样去干那些超出自己体力和精力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近年来,随着对隐性冠心病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医学专家发现了一些可诱发隐性冠心病的危险信号,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少活动、情绪紧张和过分激动等。
二、防止隐性冠心病的发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体重,多动比少食更重要。
2、要避免超负荷运转。人到中年,各种器官明显退化,应学会调节生活节奏,张弛相间,千万不能长期使体内的“发动机”总在全速运转。
3、应定期检查身体。可以通心电图检查,尤其是动态心电图已成为广泛有效而简单的诊断方法。日本某大公司对25岁以上的人员进行有关检查,发现将近1/3的人患有此病。定期检查对早期发现疾病是相当重要的。中年是丰收之年,若要防止隐性冠心病,就要力求做到动而不过,食而不腻,壮而不胖。
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冠心病呢:经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以下诸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这些因素称之为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
1、年龄: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年龄关系密切,多在40岁以后发病,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约1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大。
2、性别:冠心病多见于男性,男女比约为2-5:1。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代谢缺陷,发生高脂血症,内膜损伤、肥胖、高血压等,这些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促发冠心病。
4、体重:许多资料表明肥胖者易患冠心病。
5、高脂血症:人群研究结果亦表明,高血脂的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尤其是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两者呈正相关。
6、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人高2-3倍左右。高血压使血管内压力升高而损伤内膜,并可加速血浆进入血管壁,从而促进血浆脂质在内膜中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7、吸烟:现已公认,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它仅次于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为冠心病的第三大危险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权威健康大家网
Powered by iwms